好梦小站。

图片日记091:喝酒的最大好处,可能就是清醒认识它的不足之处(外一篇:拾趣0016)

【约2200字,阅读全文约8分钟】

       丹尼尔•克雷格在接到经纪人打来的电话时,还在超市购物,像万里之外的那位香港市民刘先生一样。挂掉电话后,他决定迅速回家。进门,他先喝了一杯威士忌,然后,又喝了一杯。米高梅决定派他出演第六任007。

       电影《黑社会》(大陆名“龙城岁月”)中,任达华饰演的老大获得组织的新一届话事权,正在家中打边炉的他,得知喜讯后,一改片中绝大多数时候的沉稳冷静形象,双手击掌,吩咐儿子去“拿支啤酒来”。《危情十日》里坚持用古典打字机写作的作家,在小说完成时,会用危险火柴点燃一支无滤嘴的lucky strike香烟(好彩牌,《兄弟连》、《广告狂人》里均出现),再品一杯1982年(非梗,的确是此年份)的Dam Perignon(唐·佩里侬,大陆俗称“香槟王”),很有仪式感,就差沐浴焚香斋戒三日了。

       饮酒助兴,古今概莫能外,即使在今天的很多场合,碰到不便饮酒者,再不济也要“以茶代酒”,形式感不可丢。曾在餐馆见过三四个男子聚餐,席间喝了几支可乐,画风甚是诡异,纷纷猜测是不是某座海边大城市的来客。电影《手机》里,葛优同徐帆解释范伟为何一直在向她劝酒“过去俺们河南穷,自己不舍得喝,酒都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七武士》中,菊千代那番有关农民性质和历史成因的经典评价,会让人想起《我的祖国》里的一句歌词“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都提到了酒的地位与作用。

       崔健在某地举办演唱会,开场前,当地很多中年听众在体育场附近的餐厅里都喝了点白酒,记者问何故,“听他的歌适合喝这个”。汪曾祺在昆明读书时,平日喜欢与同学去小酌两杯,遍尝云南美味,看老先生的文字,丝毫感觉不到西南联大时期的困苦不堪,这与某些文章中描绘的整日怒目圆睁慷慨激昂的师生形象倒是大相径庭,但这也才更符合人性。大概这样的文章也只敢发表在某个动荡年代过后吧,否则岂不是宣传资产阶级腐朽思想。

       文艺作品中,常见古人豪饮场景,如武松连饮十八碗后打死吊睛白额大虫的神话故事,这里说到的“碗”,可能是酒盏,浅而不深,否则就算是喝水也会水中毒。一种修辞手法而已,强调他的孔武有力,如同原文中“把两斤肉来吃”这样的描写,一个人如何吃得下?而且宋代还未发明蒸馏酒,还是以发酵酒等低度粮食酒为主,可能类似于今天大规模快速生产的工业淡啤,味同饮水。《骗中骗》里,保罗·纽曼教给雷德福一则骗术,先用金酒漱口,再倒掉瓶中大部分酒,接着装上半瓶自来水冒充,这样一来,口中将整晚都能保持酒气,但又不会在行骗过程中喝醉误事。

       颠覆传统的地域观,中国能喝酒的并不只是东北人和内蒙古人。对于那些先入为主的酒量排行榜,粤西人可能并不服气,那里的饮酒文化颇彪悍,见过他们用那种不锈钢大盆喝啤酒的视频,一人面前一盆,豪气顿生,这一场景颇似《江湖儿女》里的桥段。

       看新闻,某凶手隐姓埋名多年,为了不致罪行败露,案发后数年滴酒未沾,这是畏罪的一种心理戒断行为,通俗点说就是怕死,但其实更加生不如死。如同那则笑话,医生对一位病人说“不能抽烟,不能喝酒,不能吃什么什么”,他回了句“那我还活着干什么?”

       现实中见过某些罔顾戒触烟酒同忌口医嘱的人,满脸满臂的荨麻疹复发状,极为可怖。他们去海边度假,实属酷刑。现在在餐厅见到吃小龙虾、海河鲜喝啤酒的人,还会替他们闲操心。有一次我做东,但列席的人其中一位有肤疾,另一位有痛风,绞尽脑汁不知道如何点菜,即使这样还是防不胜防,总有人有各种罕见忌口。

       迈克尔·法斯宾德在《无耻混蛋》里对好酒有过一番堪比盖棺论定的至高评价“地狱中专门有一层,关着浪费顶级威士忌的人”。工农红军当年途经贵州仁怀,正值暑天,有士兵在酒窖用茅台酒洗脚,也有女战士用木桶打来茅台酒泡脚疗伤。更夸张的传闻是红军高级顾问李德跳入酿酒池中,连醉七日(见黄炎培《茅台酒诗》、中国共产党历史网《长征路上的“茅台酒”传闻》、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官网等)。 

       经受过战火检阅的友情是怎样的?《兄弟连》尾声,温特斯上尉带着好友尼克森上尉来到德国空军元帅戈林的酒窖前,推开厚重硕大的木门后,对他说“都是你的了”。但也有一些友情经不起酒精的考验,如毕福剑今生最后一次允许别人在饭桌上录影的酒局。   

       某人上出租车后对司机说身上没带钱,问能否以实物抵资。司机来了兴致,问都有什么好东西。答曰各式冷盘热菜海鲜熟肉荤素不等,还有一斤白酒,五六瓶啤酒等等,司机大喜,催速速奉上。来人敞怀便吐。虽然是个笑话,但也说明酒后百态。对于那些醉酒撒泼脱衣的女人,如果有好心路人及时制止,痛恨那位路人的看客恐不在少数。全球最大的摄影网站Flickr上,有英国人专门拍摄烂醉如泥的失忆女生,像是百鬼夜行。

 

       ▲清晨,痛不欲生的醉酒者(摄影:Gabriel Shear)

       2010年南非世界杯,西班牙队在备战闲暇期间,曾饮用一种国内生产的代酒精饮料,据说口感很似啤酒,但不含酒精。夺冠后在更衣室内人手一瓶痛饮的就是这款饮品。不知这糖水给中国男足喝了,会不会克服恐越症、恐泰症。可能类似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的格瓦斯(卡瓦斯),不过格瓦斯是含有轻度酒精的,新疆人也管其叫“啤窝子”,视为土酿啤酒。广州出品的菠萝啤,零酒精,适合佐餐、聚会时代酒怡情,不过在分类上归于碳酸饮品,不宜常饮多饮。

       某日,一间客家菜馆内,老板娘问我怎么没有喝酒,“戒酒了”,我说。她不信,以为我只是那天身体不适。又答已戒一阵日子。她笑眯眯地“我不信你有这个毅力”。(GS)

………………………………………………………………………………………………………………………………………………………………………………………………………………………………………………………………

拾趣0016.


        ▲2015年,某酒吧门前(摄影:Gabriel Shear)


评论

© 一日一图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