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梦小站。

当年今日2:每当这个容易抒情过度的夜,总会想起他写的这首歌(组照)

       与月亮有关的知名海报理应有《E.T.》一席之地,在向“创造亚当”天顶画致敬的前景中,人类的指尖与外星人那颇像僵尸的手指相触碰的一瞬,背景中男主脚踩单车的身影呈剪影状,定格于满月的光轮中,成片的月海清晰可辨,虽然没有几个人叫得出对应的名字。如此具有想象力的画面若用一个毫无想象力的词来形容,恐怕没有什么比“视觉冲击力”更能惹人反胃了。更没有想象力的是国内某电影的海报,索性连抄袭的旗号也不打了,直接致敬原稿。


        ▲印象派中秋⬆️(摄影:Gabriel Shear)

      《静夜思》里的“床前”,有专家考证说是胡床,类似于美院学生写生时坐的马扎,似乎说得过去,更符合常理与生活习惯。秦观的《纳凉》也有描述,但直观多了,“画桥南畔倚胡床”,点明此物适合在院中门外倚坐赏月。也有专家指那是井床,也就是井栏。以李白的性格,他绝无可能投井,除非那是口酒井。


       ▲藏起来的中秋⬆️ (摄影:Gabriel Shear)

       诗中具体是何物,似乎与今人都无太大关系,人们可能更看重的是这种离人愁绪与思乡之念,至于是什么床,懒得去理的人就太多了。毕竟连编纂教科书的人都不管不问,用户也就不好再计较不明不白了。这首小诗在日本的教科书里使用的是另一个更接近原作年份的宋刻版“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等待孔明灯升空的男子,这种危险行为已经逐步被禁止⬆️ (摄影:Gabriel Shear)

      如果天公作美,今晚(笔者按:2019年9月13日)各地的地标建筑也会是老法师们的常规保留节目。这一点,似乎中外的摄影师都差不多,西人虽然不怎么过中秋这个东方节日,但他们也热衷在满月时打卡,如新闻中动辄出现的“超级月亮”,次日多见各国地标伴月图片。同时往往也是修图工具最忙的一个夜晚,那些月海与地标双双锐度惊人的美图,大都是分开曝光后期合成。而那些大到不可思议塞满整个屏幕的月亮照片,当作是漫画或抽象主义欣赏就好了。


       ▲孔明灯算是最早的无人机吗?⬆️ (摄影:Gabriel Shear)

       只是不太明白为何很多法师都喜欢将那盘月轮置于广州塔的塔尖,不偏不倚,而且那根粗大的避雷针一定要恰到好处地“戳”在月沿下方,此时如若再有一架客机飞至画面中心线,堪称强迫症患者界的至亮时刻。不知那位始创者会否告他人抄袭此绝妙发现,那样的话,被告的数量将会很壮观。这种大胆打破创意刻意追求呆板的图式,作者背后的奇诡意图让人兴趣浓厚。


       ▲抽象中秋,橙色光带是孔明灯的拖影⬆️ (摄影:Gabriel Shear)

       新闻里又在煽情,讲女士给去世多年的爷爷打电话……而且还打到泪崩,这番自言自语可是面对镜头,否则也不会上了新闻。这种情感的真实性不令人生疑,但未免有点表演之嫌。不能理解此类价值导向和新闻业者的思路,总爱在节日或兴头上人为撩拨泪点挖掘所谓情感,大概他们认为以泪洗面才算作感动吧。也可能是忆苦思甜的传统不能丢。过两日,看看今年会是哪家高校食堂的菜谱里,率先出现月饼的身影。


      ▲街头⬆️ (摄影:Gabriel Shear)

       如果说邓丽君、王菲有什么共同点,可能其中一项要包含这条:她们都喜欢他写的歌词。两人分别演绎起来也是各有千秋,都成为了各自的代表作。所以他受邓、王等美人青睐不是没有道理,毕竟他为人豪爽、风趣,很懂美食,也很恋旧,而且凡事看得很开,无论“人生几度秋凉”,还是“月明多被云妨”,在他眼中不过是“世事一场大梦”。(GS)

 

此文首发于2019年中秋节

评论
热度 ( 1 )

© 一日一图 | Powered by LOFTER